《心經》云:心無掛礙。無掛礙故。無有恐懼。遠離顛倒夢想。究竟涅槃。 

此段經文望文生義,可解釋為:心不執著一物,沒有牽掛,以此緣故,也就沒有恐懼,遠離虛妄不實的夢想,一心清淨,至佛的無上境界。 
可見從沒有恐懼至到無上境界,都必須摒棄貪、瞋、癡。 

人總是患得患失,終日忙忙碌碌,最終未免顧此失彼,沒有完美圓滿的時候。皆因凡事都是有利有弊,有時僅憑直覺就能做出決定,有時又需要考慮再三,衡量比較,才能做出選擇。這種時候,就覺得患得患失,魚也不錯熊掌也很好,能做個正確決擇不容易,唯恐落得個丟西瓜撿芝麻的結果,為此心感恐懼。 

就算是正確的決擇,也是有缺失的,只不過彼時看來利大於弊而已,所以,當機立斷很重要。 

人到無求品自高。這個求,就是執著。執著於名者,喜讚譽而恐詆毀;執著於利者,喜財富而恐貧困;執著於德者,喜清淨而恐污濁;等等執著,便有種種恐懼,讓人不得安寧。老子說“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”可見,恐懼的根源,在於執著“吾有身”。這個身,由心所現,從色聲香味觸法,對應眼耳鼻舌心意(六識),包羅萬象。執著道德修行的人尚且害怕失去這些德行,何況世俗欲望!最圓滿最徹底的境界,就是心無掛礙。 

心無掛礙,不執著一物,自然安寧清淨,不為外境所轉,不為內境所惑。心無掛礙不是逃避,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取,以為這樣就是無掛礙,還是落在恐懼上,唯恐沾汙了什麼。心無掛礙,是從定生慧,融入外境中而內境如如不動,自然感受身邊的四季輪轉人事變遷,內心仍是明淨靜謐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隨緣盡分,從容自如。 

我為凡夫,不能做到心無掛礙,所以仍有喜怒哀樂,仍有患得患失。但可以學習當機立斷,以自己人生觀的標準,衡量利弊,篩選摒棄,但求無愧於心,儘量向“無掛礙”靠近,漸漸遠離恐懼,至清淨安寧境地。 

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 

後記:一般所謂的「心、心理」,在佛法中稱為「識」。八識,指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。其中,大小乘佛教都提到六識;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,則是唯識學派對心識特有的分類。 

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等六種心識,分別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為所依,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境,產生見、聞、嗅、嚐、觸、知等六種了別作用。識,就是了別,是對境的認識。 

除六識外,唯識學派另外提出末那識、阿賴耶識,成立八識說。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識,稱為前五識;若加上意識,稱為前六識;再加上末那識(即第七識),稱為前七識。前七識以阿賴耶識為所依,緣各自的境而活動著,又稱為七轉識、轉識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ingleo 的頭像
    kingleo

    人真正珍惜的是未得到的,而不是所擁有的

    kingl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